冷庫制冷系統(tǒng)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合理布局
冷庫設計基本要求
工藝流程順,不交叉,生產(chǎn)和進出庫運輸線路暢,不干擾,路線較短;
符合廠(庫)區(qū)總平面布局的要求,與其他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和進庫物資流向銜接協(xié)調(diào);
高低溫分區(qū)明確,盡可能各自分開;
在溫度分區(qū)明確、內(nèi)部分間和單間使用合理的前提下,縮小絕熱圍層的面積;適當考慮擴建和維修的可能。
在建筑平面布置中,可充分運用穿堂作為連接各部分的紐帶,銜接前后工序的橋梁和物資流通的渠道。巧妙地運用穿堂,可以使建筑平面布置靈活多變,適應不同客觀條件的要求,取得有利生產(chǎn)、方便管理、延長冷庫使用壽命等多方面的效果。
冷庫的合理布局
冷庫的布置應考慮到冷卻間、速凍間、冷藏間、凍藏間、回籠間、過道走廊(穿堂)、接收臺、升降機間、樓梯間等最合理配置。
①回籠間一般不布置冷分配設備,但其外墻應敷有足夠的絕熱材料。采用常溫穿堂,可防止滴水,改善勞動條件,但必須裝有風幕,以減少庫門開啟時的耗冷量。
②風幕(空氣幕)是利用空氣射流原理,用機械方法,在冷庫門扇開啟時,用鼓風機使空氣以一定的角度(噴射角a=15°~25°)強制循環(huán),在門洞正面造成一股勻速類似于屏障的扁平風幕,用來隔絕或減少庫內(nèi)外冷熱空氣的對流交換,減少庫內(nèi)耗冷量。目前,冷庫庫門上裝置風幕的已相當廣泛。
③高溫庫房與低溫庫房,應分區(qū)布置(包括上下左右)。把溫度相同的庫(冷間)布置在一起,以減少絕熱層厚度和保持庫房溫度相對穩(wěn)定。在多層樓冷庫中,屬于生產(chǎn)性庫房(如分選間、冷卻間,速凍間等),暫存性庫房(如冷卻物短期貯藏間,收發(fā)間)一般多布置在底層。第二層以上,一般都是貯藏性庫房。多層樓冷庫的層數(shù),以不超過七層為宜,以使土壤荷重不超過0.15~0.25MPa,減低對樁基的要求。同時當層數(shù)超過七層時,接收臺的長度將不敷使用,底層的面積也不夠布置全部生產(chǎn)性庫房和暫貯性庫房。
④冷庫的建設場地,應選擇交通方便的地方,在布置冷庫時,必須配置足夠的貨運工作場所,并盡可能縮短運輸路線。罐頭食品廠的冷庫應首先考慮:衛(wèi)生條件好,操作運輸方便,冷量損失少。即應靠近實罐車間而遠離鍋爐房。
冷庫設計
冷庫的平面布置
①低溫冷藏間和凍結(jié)間為了便于凍結(jié)間的維修、擴建和定型配套,及延長主庫的壽命,通常將凍結(jié)間移出主庫而單獨建造,同低溫冷藏間分開,中間用穿堂連接。這樣,有利于低溫冷藏間的管理和延長使用期限,但占地面積大,一次性投資多。
②凍結(jié)物冷藏間和冷卻物冷藏間多層冷庫把同一溫度的庫房布置在同一層上;凍結(jié)物冷藏間布置在一層或一層以上的庫房內(nèi);冷卻物冷藏間若布置在地下室,則地坪不需采取防凍措施;若布置在地上各層,則可減少冷量的損失。單層冷庫要合理布置不同溫度的冷藏間,使冷區(qū)、熱區(qū)的界限分明。